寻幽塔头 2009年五一假期,曾与亲友到智者塔院一游,塔院之幽印象极深。十月秋,因事至石梁公干,无意间想起,自后山老路而下,顺路再游,记之。 智者塔院俗称塔头寺,位于天台城北金地岭、银地岭交界处,是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的初修之地,始建于隋开皇年间,现存建筑系清代重修。从城关驱车从老天北线前往,仅20来分钟便可到寺院附近,但车是无法驶到寺门口的。弃车步行,沿着路边的山间小道行进。塔头寺所在的山并不高,至多只能算是个山丘吧。走在道上,满眼青山,入目是绿,淡淡的阳光照在身上,懒洋洋的,十分惬意。 道旁,有些树的叶子正由绿变红;路边野花盛开,黄的,白的,紫的,各种各样都有;有的已结出红色的果实,艳如红珊;茶花开满茶树,白的瓣,黄的蕊,映衬在一片墨绿中。一头老黄牛站在茶树丛中,静静地注视着我们,可能是此地较为偏僻,平时过往的行人、游人较少的原因吧,一直盯着我们看。山岗上有一片松林,长势极好,人从林间走过,只见树顶枝叶飘动,只闻山风“呼呼”作响,人却感受不到,“塔头风”为天台四绝,果名不虚传。枯黄的松针铺陈在路面上,许多松球散落其间。道路泥石混杂,高低不平,搁的脚底生痛。穿过松林,便是寺院的后门,红色的院墙,黄色的琉璃瓦,精致的飞檐,告诉我们已到目的地。 先进入的是斋堂,没什么可看,倒是院中的两个洗水槽较为特别,都是由整块的石头凿出的,岁月的洗刷,表面已十分地光滑。走过长廊,豁然开朗,似是个四合院。两厢各为五开间,天井地面一色的青石板铺就,整洁干净。正院是“智者肉身塔”院,院内供奉一座石制宝塔——智者大师肉身塔,塔用天台特有的青石制成,镂刻精细,典雅精致,每层都有精美的浮雕。第一层正面佛龛设智顗坐像。殿内两侧悬挂着的天台宗17位祖师和高僧的石刻画像。殿内的廊檐柱头非常漂亮,雕着一些吉祥图案和民间故事,红底金漆,俗中带雅,显示了民间匠人的高超技艺。院中有一铁鼎,生铁铸就,放置在石刻的莲花座上,风吹日晒,已是铁锈斑斑,见证了无数善男信女的虔诚。庭院内有金银桂树各一株,已有300多年之久,树干虬然如龙,树冠犹如华盖,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去时可惜花期刚过,枝头零星可见枯萎的干花,站在树下,还能闻到一丝极淡的幽香。这两株桂花十分有名,花开时节,常引得许多赏花人慕名探花而来。一和尚闭着眼默默地坐在花下,无视我们的存在,斑斑阳光照在身上,与此地此景十分融洽。不融洽的可能反而是我这打扰他们清修的游客了。 桂树旁便是真觉讲寺正门,门联为:真经宣讲大千界,觉世宏开不二门,嵌着“真觉”两字。门口的两棵杉树长的十分的有趣,一棵树叶异常繁盛,一棵仅留树顶一点枝叶,就象是两个人在讲相声。门前有一照壁,上书即是灵山”四字,山虽不高,庙虽不大,此言倒也不虚。两旁的院墙均用大石块垒成,为寺前隔出了一条齐整的幽道,左通塔院的东门,右通林中的农舍。寺前的山坡上长满高大的竹子,凝翠欲滴。宽阔的芭蕉叶从墙内透出来,绿意盎然。竹制的篱笆上长满了藤蔓。身临其中,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幽”。左行,有一座般若心经塔,是比丘山开创1200年庆赞大法会的记念物,里面供奉着百万信众书写的《般若心经》。石阶石栏石柱石塔,清一色的石头造就,初看还真不象是一座塔,倒象是一座坟墓。附近的石头围墙已斑然发暗,长满了青色的苔藓,杂乱无序的藤类扎根在石缝,细细的叶子有黄有绿。幽静中也透出一股热闹,喜鹊叫于林,声尖鸣脆,只闻其音不见其影;松鼠追逐穿梭在枝头,动作敏捷,“娑娑”声不断,静坐在石阶上许久,才好不容易逮到一个小家伙的身影。 过了林子,才发现自已是站在高高的山坡上,原来说“塔头寺所在的山并不高,至多只能算是个山丘”看来是错误的,它真的是一座高山,目力所及处开阔无阻挡。极目眺望,层层叠叠的山,无边无际的天,让人的心胸也开阔起来。不知为何,回来后十分想念这个安静朴素的地方,可能是这一份清幽静谧,在这个烦乱燥杂的城市中已找不到了的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