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飞户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7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台经典徒步路线之莲花峰[含8P]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3

工分
0 元
在线时间
149 小时

最后登录
2016-8-19
最后登录
2016-8-19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7-12 10:49:2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键分享 一键分享
       莲花峰是环绕天台桐柏的九峰之一,在琼台西十里。我的家就在莲花峰下,现在行政村村名就叫莲花村,有近一千人口。莲花峰峰顶海拔722.4米。1966年天台飞播造林,指挥部就设在莲花峰顶。
  莲花峰东、南两面的半山腰,有一条绕山的台地,宽约几十米到一、二百米,是莲花峰的精华所在,有莲峰道院、证教寺、普慈寺、莲花岊等名胜古迹。
  一
  莲峰道院建于唐咸通13年,即公元872年。系桐柏高道叶藏质所建。因以层峦叠嶂,状似莲花,故号莲峰道院。宋治平三年(1066)改额为法莲院。叶藏质除莲峰道院外,还在桐柏建有洞天宫,即原来玉霄峰上的石门山居和玉霄宫。叶藏质还在玉霄宫建藏经殿,称作玉霄藏,开后代《道藏》的先声。叶藏质,字含象,处州松阳人,自称“三洞弟子”,享年七十有四。叶藏质祖上都崇道,尤其以叶法善最有名。唐玄宗李隆基有《叶法善像赞》:
  词江泻液,义苑含芬。别有真气,青溪出云。卓尔无对,超然不群。幽人蓟子,道士封君。
  莲峰道院的存在时间,跨越唐、五代、北宋,至南宋宁宗时编的《嘉定赤城志》,它都还存在,当时还有田70亩、地33亩、山421亩。但到元朝王中立编的《天台山志》,它已不存在了。所以,一般认为,到南宋末,或元初,它才消亡。存在时间约四百年。现在,当地农民叫建院的地方为莲花大宫,都是梯田了。于此派生出来的还有大宫岭、大宫岗、大宫殿等名称。院前还有一口圆形的放生池,是莲峰道院的唯一遗物。
  南宋初期,高道毛洞元曾隐居莲花峰庵,曾任过宋参政知事(相当于副宰相)的大诗人范成大晚年曾有《寄题毛君先生莲花峰庵》诗赠毛洞元,诗云:
  天台一万八千丈,莲华峰在诸峰上。峰前结屋屋打头,独有幽人自来往。湖海云游二十春,归来还做住庵人。漫山苦荬食不尽,绕屋长松为四邻。丹诀三千满云笈,往来且喜无交涉。清晨石上一炉香,此时无地昏忻合。我衰无力供樵苏,尚能相伴暖团蒲。但愿瘦筇缘未断,会把莲峰分一半。
  二
  其次是证教寺,老百姓都叫莲花寺。它位于台地位置的最西面。与莲峰道院比较,莲峰道院开阔,可以一览无余,证教寺却十分幽静。证教寺刚好坐北朝南。后山即莲花峰主峰,高大雄伟;前山小巧灵珑,但比寺院高,能遮挡住视线;象征青龙白虎的左右山齐全。如果换个方向,坐西朝东,仍旧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齐全。紧邻寺前,现在是一座现代建的、贮量十万立方米的水库。库水清绿如镜,视界开阔,令人心旷神怡。证教寺建于北宋建隆元年(960),此时吴越国还没有纳土归宋,而北宋太祖赵匡胤已经登基。是德韶在天台山建的第十道场。它初叫无量寿塔院,祥符元年改额为证教寺。
  北宋开宝五年(972),在天台山一口气建了13个寺院的德韶国师圆寂了。但关于德韶的圆寂地点和归葬地点,至今仍有不同的说法。杭州的学者说是圆寂于杭州的莲花峰,天台有的人说是圆寂于天台的华顶,并认为华顶就是天台的另一个莲花峰。我对这两种意见都不能苟同。我认为,德韶的圆寂和归葬地点就在现在所写的莲花峰上。
  我以上论点的有力证据是明传灯作的《天台山方外志》,该书在“证教寺”一条中说:“(证教寺)盖僧德韶第十道场,后于此示寂。”同时,该志卷五“宋德韶国师”一条中又说:“开宝四年辛未,华顶峰忽摧,声震一山。师曰:‘吾非久矣’!明年六月,大星殒于峰顶,林木变白,师乃示疾于莲花峰,参问如常。二十八日,集众言别,跏趺而逝。”
  从这两条看,德韶圆寂于证教寺所在的莲花峰是非常清楚的。这个莲花峰,在琼台西十里,白鹤镇莲花村村后,绝不是华顶。遍翻天台的所有志书,他们都把莲花峰和华顶分得很清楚,莲花峰是莲花峰,华顶是华顶,一点都没有混淆。过去之所以会发生混淆?是因为有书记载,天台山如九叶莲花,华顶当莲花之心,所以把华顶当成莲花峰。其实,这只是一种比喻罢了。
  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圆寂后葬于何处?我认为:他就就近葬在莲花峰西坡的显坑地方。它离证教寺只一里距离,也是一个台地,我并且认为,它是德韶自己选定的地方。具体位置就在我太公利明坟墓的旁边。我近年查看了《褚氏宗谱》,记我太公墓葬的一段话是这样写的:“宗光公,字利明,生于嘉庆庚辛年,娶胡氏,合葬显坑国师坟前。”再说,显坑有国师坟,我们附近几个村家喻户晓。我以前到那里扫墓,知道墓旁还有一个精加工过的石鼓,八角圆柱体,高约七八十厘米,一看就知道是和尚圆寂后塔上的东西。近年,据说这个石鼓被人搬去,搬去之后,有人告诉他,和尚庵堂的东西,是不能搬进家的,否则会不吉利的。这个人害怕了,搬到外面埋了。还有人知道埋于何处,如果要用,还可以挖出来。
  德韶埋葬的这块台地比较大,台地外缘都是天然的岩石群,比较小巧玲珑。是一条天然理想的边沿。墓地后山险峻巍峨,直通峰顶。另三方山环水抱,有幽静舒适的感觉。墓地周围有两个地名,我认为颇有推敲的必要:一个是墓后山的“圣岩后”。既是圣岩后,必有圣岩。哪是圣岩?我想只有莲花岊能当此大名。还有一个是“十四州”,我会很自然地联想起高僧贯休给钱王的诗中有“一剑霜寒十四州”的名句。当时钱王要贯休把十四州改成四十州,贯休不同意。钱王也不接见。最后,贯休和尚吟了一个绝句:
  不惧荣华不惧威,添州改字总难依。闲云野鹤无常住,何处江天不可飞。
  贯休吟完诗就走,说是要到蜀地去。钱王马上派人去追回,心里十分懊恼。德韶在世与钱王关系极好,难道这两个地名是德韶起的吗?我有这样的怀疑。这两个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并且都是唯一的。
  证教寺到南宋嘉定年间,还有田114亩,地126亩,山1753亩。可见规模不少。延至清代,度日艰难,规模逐渐缩小,直到民国时,附近大悲山将军殿旁边一个小殿,因为漏水,雨淋天尊面。村民褚利大把佛像背到证教寺安身。我小时候,听老年人讲,这个寺过去很富。有一条谚语说:“若要银,挖莲花(寺)三十六条阴(指地下阴沟,即地下水道)”。有一口铁铸大钟还陷在寺前的一丘烂田里,多年没人搬去。这个“富”,可能与德韶有关。德韶亲近钱王,能一口气造了13个寺院,晚年常来这里,还会没有钱?
  三
  再次是普慈寺,它位于台地的最东面。它比以上介绍的两个寺、院要高些,但不是莲花峰顶。有的书说“旧在莲花峰顶,名大慈院”,其实不可能,因为那不是宜居的地方。
  普慈寺,旧名大慈寺。北宋开宝七年(974)重建,治平三年(1066)改额为普慈寺。熙宁三年(1070)迁县西北二百步。中间曾废过,以后不知何年,又搬回莲花峰原址。
  普慈寺,当地群众更喜欢叫猴丁寺。所谓丁,是寺前有段小岭,一边是原始岩石,一边是卵石弹成,刚好弹成了以前大方钉的形状。所谓猴,是寺前靠右有两只天然花岗岩石猴,石约两人高,确实生得微妙微肖,非常有趣,现在仍在。
  普慈寺是我很熟悉的地方。和民居一样,寺有两个道地,一个是天台标准型的,另一个面积较小,有点狭长,我少年时,那里住着三个和尚。大道地一个大和尚和一个小和尚,大和尚叫善方。小道地也住一个大和尚。叫明鉴。因为佛像都移在小道地和旁边岩洞里,大道地还有空余的房子,住了来自对岸岩头肚村的一个农民,在那里养牛种田。这个农民和我父亲有点远亲关系,所以常带我到那里去玩。这个山寺虽小,但环境清幽。四周除有茂密的竹林外,还有沿路栽种的油茶,会结很多的油茶子。寺门外还有一株大碗口粗的桂花树,桂花开放时,周围一片清香。寺前高坎下,还有一口圆圆的酒盅塘,我想大概是用来放生的。
  解放后,普慈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明鉴划成为地主。他年龄本来就大,没过几年就辞世了。土改时,住进了一户无房的农民。桐柏水库开始建设后,又住进好几户移民。破四旧时,把所有的佛像全都搬出来,给一把火烧了。这些佛像,全为香樟木所雕,点火后,火光冲天,足足烧了一整天。以后,老和尚都死了,小和尚也散了。改革开放后,连这些农民都奔向城里。因为整个村小学没有了。本来,这里周围的农民都靠卖柴过日子,现在日子好过了,卖柴的早断种了,
  这样一来,山上林木生长很快,野猪连村边的作物都敢吃了。兽进人退,农民只好移走。但这是一种社会进步的反映。
  四
  最后是莲花岊。莲花岊位于莲峰道院和证教寺之间最为突出的岩石群。东西约长三百多米,高也有一百米左右。因顶平如岊,又位于莲花峰,所以它和东林的青山岊、西张的西张岊,合称天台的三张石岊,并一向有“天台三张岊,名人永不绝”的传说。游过三张岊的人,都夸莲花岊最秀丽。莲花岊最高处海拔578.2米。如果爬上峰顶,只见那些线条柔和分明的花岗岩巨石,千姿百态。有的如石老人,有的如石乌龟,有的像襁褓中的孩子,有的如盘据着的野兽。你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有不同的答案。深邃的岩隙,迂回曲折,胆大的人可在其间攀爬穿行。那些干净的岩石,可坐着远眺群山,也可袒腹仰天舒坦地睡他一觉。总之,大家对这些岩石都爱不绝口,赞不绝口。










嗨...大家好,我来过了。。。(来自手机APP客户端的签到)

打赏列表共打赏了0次

cry
还木有人打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载入中

QQ|联系我们|关于我们|QQ在线|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飞社区 ( 浙ICP备08013098号-1  

GMT+8, 2024-9-22 10:14 , Processed in 0.193354 second(s), 5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