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用户从未签到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1 次 工分0 元
工分0 元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
●陆树栋 诺大的天台大西乡中,街头镇的张家桐无疑是一个颇具特色的山村。张家桐原名“张家衕”,因“衕”字是弄堂的意思,故俗称为“张家弄”。她坐落在街头镇南边十多里的地方,前临碧波荡漾的始丰溪,背倚绵亘十里的铁甲龙,有500多户,1000多人口,是原祥明乡政府所在地,毗邻国家AAAA级旅游区——寒明岩景区。
遮山溪自九遮山迤逦而来,在这里汇入始丰溪,入口处布满数百亩现已鲜见的湿地,是鸿雁与白鹭的乐园;铁甲龙中奇岩幽洞不可胜数,洞中尚有悬棺,催生了天台这方土地上唯一的悬棺文化;村子里大岩石随处散落,重达数百上千吨,与青砖黛瓦的老房子、波光粼粼的清水塘相扶相携,构成独具特色的美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曾在此流连,当代名画家吴冠中曾居此写生,诗僧寒山子不远万里来到这里,一住就是70年,深厚的文化积淀,更为这个颇具特色的山村锦上添花。
孟湖岭
孟湖岭在张家桐村前约500米处,是进入张家桐、九遮山的必经之路。岭不长,也就几百米光景,然而两边山崖插天,大有“壁成削铁看天小”之势,构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隘。据《天台县地名志》记载:“清初三藩之乱,闽藩耿精忠犯境,清兵曾拒战于此。”当时的战况如何,是否血流成河、尸积如山还是一触即溃、溃不成军,如今已不得而知。然孟湖岭乃军事要隘,于此可见一斑。如今岭道早已成为公路,尽管当年修公路时曾劈去两边部分山崖,然站在公路上,“壁成削铁看天小”之势依然存在,引人不尽遐思。
岭脚原有一湖,称之为“孟湖”,有几百亩大,波光粼粼,“天光云影共徘徊”,风光引人入胜。不知何时,湖边建了房子,逐渐形成村落,这就是现在的岭根村。孟湖也日渐淤塞,变身为阡陌纵横的良田,仅留下一口几亩大的清水塘,向世人诉说这里曾有过“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的湖泊风光。
“孟湖”与“孟湖岭”的得名,缘于1000多年前唐代大诗人孟浩然曾在此流连。据《天台县地名志》记载:“唐代诗人孟浩然游明岩经此上岭,岭脚有湖。”当年孟浩然如何在此流连,如今也已不得而知,唯有“孟湖”与“孟湖岭”这两处纪念他的地名,是大诗人与百姓有过促膝谈心、排忧解难的最好注脚。如果仅仅“游明岩经此上岭”,绝不会以其姓氏作为地名。正如北山的察岭为纪念高察,欢岙的顾儒岭为纪念顾欢一样,凡为百姓做好事的,当永远留在百姓心中。
孟浩然对天台情有独钟,诗作《天台晓望》脍炙人口,其诗曰:“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任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晚,疑是赤城标。”
铁甲龙
铁甲龙起于明岩,终于寒岩,蜿蜒于张家桐村后,屏岩耸峙,绵亘十里,气势十分壮观。尤其内中那无数深奥莫测的洞穴和形状各异的奇石,构成我们天台山独特的“非喀斯特地质的喀斯特地貌”,更令人怦然心动。“铁甲龙”犹如一幅山水长卷,又如一组长篇乐章。其中张家桐村北的“天打罅”、“纱帽岩”、“玉旨石”和“梦笔生花”,拉开了铁甲龙这组长篇乐章的序幕。“梦笔生花”高数十米、形如毛笔、堪与黄山的“梦笔生花”媲美,岩顶上傲然屹立一棵虬松,尤胜黄山“梦笔生花”顶上的塑料松多多。
村后的“灵芝石”、“飞鱼洞”、“仙人桥”,其不凡的美景,成为铁甲龙这组长篇乐章中的一大高潮,尤其是长二三十米,宽十多米,高近4米,洞内十分高燥与洁净,仿佛一座“六间通”平房的飞鱼洞,乃是当年寒山子经由西缺岭往来寒、明岩时的歇息之所,文化内涵十分厚重。
村西南的“情侣洞”“阴阳洞”、“龙须洞”,其奇特的造型、谜一样的现象和美丽动人的传说,形成了铁甲龙这组长篇乐章的又一高潮。“龙须洞”被《台州府志》谓为“台山绝胜处”。洞如覆瓮,圆耸明豁,高大可容老县堂前14层钟楼。洞顶开有“天窗”,瀑水从天窗纷纷扬扬飘洒而下,散若虬须,终年不竭,龙须洞由此得名。龙须洞与寒岩鹊桥之间的“展旗岩”、“将军石”、“通天洞”,是铁甲龙这组长篇乐章的尾声,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值得一提的是:昔时,铁甲龙诸多洞穴中藏有悬棺。这一现象,催生了天台这方土地上唯一的悬棺文化。如今,悬棺在个别洞穴中仍有存在,如何加以保护和对悬棺文化进行挖掘、整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关于铁甲龙,拙著《策杖天台山》中有《绝胜龙须洞》、《探秘铁甲龙》两篇文章加以详述,有兴趣的读者可去自行翻阅或实地考察,恕在下不在此饶舌。
吴冠中
吴冠中是我国著名画家,他倡导“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为中国现代绘画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张家界风景区的崛起,就缘于他在彼处的写生作品面世而引起的轰动效应。
吴冠中,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1942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法国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学习西洋美术史。1950年秋返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曾出版《吴冠中素描色彩画选》、《吴冠中中国画选一辑》、《东寻西找集》、《吴冠中散文选》等,于2010年6月25日23时52分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
吴冠中曾于88岁高龄时(1987年)来过天台写生,并留下数十幅写生画作。他是去寒岩参观后,“因司机迟迟不回,利用空隙去附近山村看看”而无意中发现张家桐的,这一发现,令他兴奋不已,于是于第二天清晨带着干粮重到张家桐整整画了一天。这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眼前这个小山村却令他动心了的巧遇。其在《天台行》一文中曾对张家桐之行作了细致描述:
“热心的朋友竭力想让我游遍天台胜迹,雇车到尚很少人去参观的寒岩,据说那里的先僧寒山与苏州寒山寺有联系。我无意研究佛门宗谱,对寒岩粗略看过,便匆匆下山。司机办自己的事去了,迟迟不回,我们便利用这空隙到附近山村看看。这一看,令我兴奋起来。背靠山岩建立在高低曲折地基上的古老山村隐现于大岩石之间。入村,村里有巨石、池塘、棕榈、野藤……处处入画,因具备块、面、点及线之多样形式变化,且男女老幼相呼应,老牛犊子随处走,生活气息十分浓厚……我们翌晨带着干粮重到山村,整整画了一天。我从村里画到村外,拐弯抹角到处钻,同去的老伴久久找不见我,最后一位七八岁的小姑娘带着她找到大石与草垛间的我……”吴冠中在文章最后,满怀深情地写道:“离开天台后,有三个人的形象不易忘怀:石梁瀑布旁小庙里跪拜的新加坡老妇,用滗麻和丝瓜络捆扎大笋的老农,看来只七八岁其实已十二岁的小姑娘。”不知当年帮吴夫人在大石与草垛间找到吴大师的小姑娘现在哪里?今年该38岁了吧!
吴冠中曾让张家界出名而崛起,但能否让张家桐也出名而崛起,我们热切期待着!
大岩石与老房子
大岩石与老房子是张家桐村得天独厚的特色,正如著名画家吴冠中所言:“背靠山岩建立在高低曲折地基上的古老山村隐现于大岩石之间。”可谓“石间有房,房间有石,相扶相携,相得益彰”。可惜现在老房子日渐倒塌,不时能见到一两间新房子,与大岩石不尽协调。
在村子里转悠,不经意间,一幅幅精美的国画画面就会扑入眼帘,令人情不自禁地按下相机的快门。更出人意料的是,穿堂入户,会发现房子的一面墙壁乃是一块大岩石构成,一条不落天下的弄堂,却是两块大岩石交叠而成。出了弄堂,却见一个大大的“天井”,冬暖夏凉。“天井”的四围并非房子,而是一块块大岩石环绕,近处修竹摇曳,远处铁甲龙耸入云天,俨然是一处世外桃源。这种世外桃源式的“天井”,不仅老房子旁有,而且野外更多,几块大岩石之间,便成一处,地上绿草茵茵,十分悦目,如果在其间摆上几张桌椅,品茗吟诗下棋,定富诗情画意。当然,于此搓麻将、打扑克,亦是不错的选择。奇中还有更奇,一块几百个平方米的大岩石悬空而架,形成一个天生的晒场,上面晒着几种不知何名的草药。大岩石下形成一间无梁无柱的面积为几百个平方米的石屋。遗憾的是,石屋内搭了几个猪舍,摆放着许多柴草,臭气熏天,大煞风景。
从我们考察所见,如何做好大岩石与老房子这篇文章,张家桐村任重而道远。
沿溪湿地
湿地,是指常年积水和过湿的土地,是生物多样性的摇篮。无数的动植物种依靠湿地提供的水和初级生产力而生存。湿地养育了高度集中的鸟类、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无脊椎物种,也是植物遗传物质的重要储存地。湿地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独特的、多功能的生态系统,它在全球生态平衡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有着“地球之肾”的美名。
张家桐村外的数百亩沿溪湿地,有的名符其实,有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有的还未达到名符其实的程度,地上种有芋艿、大豆、玉米等庄稼。
这大片湿地是得天独厚、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如果能借鉴杭州西溪湿地的改造开发经验,从始丰溪和遮山溪上游引水至还未达到名符其实程度的湿地,打造独特的上规模的湿地公园。到时,“疏璃四面水云铺,买得春光有也无。若缀亭台中一座,此生何必觅西湖。”张家桐无疑将成为天台旅游的一张独特的金名片,引来游人络绎不绝。
值得欣喜的是,现在县领导、有关部门和街头镇,对张家桐的美丽乡村建设都十分重视,张家桐村两委干部和广大村民亦信心十足。窃以为:只要做好铁甲龙、沿溪湿地、村里巨石与老房子三篇文章,同时修通沿溪公路与后岸大桥相接,搞好村里的清洁家园工作,借助名画家吴冠中流连张家桐这一平台进行多角度宣传推介,未来张家桐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肯定不会亚于近来声名鹊起的后岸村。
愿张家桐明天更美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