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到川西高原旅行,大都是在成都集散,从色达回来,是第二天晚上的航班,还有一天的时间在成都可以逛逛。成都向导小宇说:想了解这个休闲之都,要从成都人的老茶馆开始。 据说,中国最早的茶馆就起源于四川,清末成都街巷有500多条,而茶馆就有400多家。到了30年代,成都共有茶馆近600家,每天茶客达12万人之多,形成一支不折不扣的“十万大军”。即便在今天,成都的茶馆恐怕也是四川之最,中国之最吧。可是,随着城市的发展改造,成都闹市区的茶馆大都已改建或翻新,虽然喝茶环境得到了改善,但老成都人喝茶传统和茶馆文化,便淡薄了。 寻着小宇指引的双流区彭镇方向,打了一个出租车,大约50元钱。彭镇杨柳河畔,两条小街尽头夹着一溜绿荫蔽日的古旧的矮房,没有车马喧嚣,没有酒旗招展,慢慢寻来,一群人安静地围坐在门口的阳伞下,悠闲地喝着茶,我想,便是了! 茶馆是幢平房,没有店名、也没有招牌,两面临 街,前后门口全是长长的木质旧铺板。老茶馆的来由已无从考证,但常在这里的老茶客说:茶馆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早年是有楼的,一场大火因为茶馆里供着一座 观音菩萨而得以幸存,但楼阁损毁,如今成了平房。因此,“观音阁老茶馆”的名称也由老辈们口口相传而得以延续至今。 进得茶馆,青砖加木质结构的四壁斑驳破旧,木 柱木梁灰青小瓦,脱落的石灰墙中可见原先打底的竹篱。几只高悬的白炽灯有些昏暗,正中屋檐处一扇天窗和两头的进门处能透进些许自然的光线。茶馆的地面保持 着原先的硬土,久而久之已经坑坑点点形成错落不平的纹理。老茶桌、老竹椅、老茶碗、老茶客,给人恍若隔世之感。 老板和老板娘围着围裙,忙个不停的前后招呼着茶客们,端茶、倒水、递烟,得空就靠在灶台边休息一下。老虎灶上几把水壶冒着热气,灶台上一溜仿青花印着观音阁字样的瓷杯。随着时代的变迁,大铜壶和老茶碗用起来不方便了。 老板是当地邮政局的职工,他老娘将这份生意传给了他,工作外,就到茶馆来泡茶。 四川人大都喝的是茉莉花茶和沱茶,成都人喜欢清淡的茉莉花茶。这茶馆老板娘长得秀气,是最勤快的服务员。 茶客们估计都是老街坊,老人们起得早,每天4点多就会来这里占位,一两人一桌,三五人一桌,往往一呆就半天。 他们看电视、看报纸、摆龙门阵,或者闭目养神、打着小盹,但最喜欢的就是边喝茶边打长牌。四川长牌据传是三国时期诸葛亮所创造,它的玩法千变万化,吃、碰、滑、偷、召等手法变化多端,玩起来妙趣横生,其乐无穷。因此,玩长牌不仅可以传承中国文化,而且还可以体现出玩者的睿智,被称为“川牌”。 四川产竹子,做成代表四川茶馆特色的竹靠椅,这种竹椅茶客想躺就躺,想坐就坐,讲个舒服。老人们喜欢半躺在椅子上,用长杆大烟袋,轻轻的呷口茶,在烟草缭绕的熏味中,收获着宁静、悠闲、安逸。 这里想坐多久就坐多久,坐的时间长困了,就坐在椅子上打个盹儿,1元钱一杯茶,还随时免费续水,老板也不会下逐客令。 老茶馆里保存着文革时期的红色记忆,毛主席像、毛主席语录、海报口号,让经过那个历史阶段的人有更多的回忆和沉思。 旧时成都茶馆内卖报的、擦鞋的、修脚的、按摩的、掏耳朵的、卖瓜子豆腐脑的,这些场景都已很少,但是彭镇茶馆的掏耳朵服务还是很受欢迎。掏耳朵被称为人生的三大销魂之一,坐在躺椅上,闭上眼睛, 享受半个时辰的销魂时光。 古韵悠悠的老茶馆,吸引了许多慕名而来的民国粉,她们喜欢穿着古典的旗袍,坐在柜台里装一回昔日的老板娘。 或者泡一盖碗茶,坐在斑驳的角落,轻轻地吐着烟圈,演艺过往岁月的沧桑。 这种悠闲、安逸、滋润的日子,是成都乃至天府之国几百年来生活的写照。 茶馆的西门口搭建了一个理发舖,古朴而简陋的设施,一个罗锅在用传统的手艺在给街坊乡邻理发。 茶馆的东面的街面宽一些,开设着打铁铺、弹棉铺、五金铁皮、酒肆等,都是传承下来的市井生态,与老茶馆相映成趣,不知他们还会经营多久。 沿街的鸟笼在临风摇曳。 盖碗茶、打长牌、摆龙门,老成都的悠闲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