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飞户外

标题: 葛仙茗圃 [打印本页]

作者: 情深致命@    时间: 2016-11-2 11:16
标题: 葛仙茗圃






许廉明 

 中国是茶树的故乡,茶的发现和利用,最早当属药用。陆羽《茶经》记载:“《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而这得归功于古代具有中国原始道教思想的探寻治病、疗疾的方士、医家、寻觅长生不老之药的炼丹家。那么,究竟是谁把野生茶树引为人工种植?谁是人工植茶第一人?史籍记载三国赤乌年间“葛玄植茶之圃已上华顶”,留下“葛仙茗圃”,这是讫今有文字可考的江南最早人工植茶之圃,成为江南茶与茶文化的源头,葛玄也就成为讫今有文字记载的江南人工种茶第一人。
  天台山是葛玄得道之处
  葛玄(公元164——244年)字孝先,江苏丹阳(今江宁)句容人,祖籍山东琅琊。葛玄生而秀颖,十五六岁就名震江左。性喜老、庄之说,一生修道,早期修道于天台山,道成后,曾遨游括苍、南岳、罗浮诸名山,凡经行七十二处修炼。后被道教灵宝派奉为祖师,世称“太极左仙翁”。
  据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四《道教经法传授部》之《灵宝经目序》谓:“老君降真于天师,仙公授(受)文于天台。”《道教相承次弟录》称:“老君敕使三人于天台山,令葛玄传郑思远。”卷六《三洞经教部》又言:“时太极真人徐来勒,与三真人以已卯年正月降天台山,传《灵宝经》以授葛玄。”葛洪《抱朴子内篇》卷4载:“昔左元放於天柱山中精思,而神人授之金丹仙经,会汉末乱,不遑合作,而避地来渡江东,志欲投名山以修斯道。”南朝陶景曾撰有《吴太极左仙葛公之碑》,其中说:“公驰涉川岳,龙虎卫从,长山、盖竹,尤多去来,天台、兰风,是焉游憩。”
  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九·神仙考载:“吴葛仙公,名玄字紫(孝)先,道士支道纪梦通玄真人从大罗天降生,年十八九,仙道渐成,入天台赤城精思念道,遇左元放授以九丹金液仙经,秘法,三元真一妙经。行持三年,广积功效。光和二年(公元179年)正月朔,感太上老君敕真人徐来勤(或作勒)等同降于天台,授灵宝经三十六部及上清斋法二等,并三箓七品斋法。今桐柏有法轮院,三真降经之处及仙公役所筑受诰坛存焉。又得分形万化之术,灵感应变之法。道成,于天台山立坛授道。”
  综上可见,葛玄得道天台山。
  二、天台山为茶树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理想的环境空间
  天台山本名镇亭山,又称天梯山,而天台山之名,最早出现在秦汉时代成书的《内经·山记》上。天台山以主峰华顶山在天台县境内而得名。天台山自古以来,就有广义与狭义之称。东晋孙绰《游天台山赋》曰:“落五界而迅征。”明代传灯《天台山方外志》云:“天台山者,东濒大海,界水而止,为东南一大结局。”又云:“天台山高一万八千丈,周围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复有四门。”历史上许多典籍将四明山也归属为天台山,古人所说天台山系指广义的天台山脉。狭义的天台山,旧志或以专指始丰溪以北诸山;或以为天台县境诸山之总称。通观天台县南北两大山脉,虽不相接,然环拱盘旋,遥遥相对,其间奇山异水,千峰竞秀、万壑争流,飞瀑澎湃、云海汹涌,南北呼应、似融一体,以指天台县境内诸山总称更为通妥。
  天台山属中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6.8℃,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1600毫米之间。因受地质构造和新构造运动影响,天台山山系盘桓,800米以上的峰岗连绵不断,高山台地,山顶宽广平坦,登高四望,波状浅丘起伏,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环境条件。自葛玄植茶于华顶,至唐宋时期,天台山已是“云雾茶园遍地皆有”。今天,天台山脉西段,天台、磐安、新昌交界的三州、尖山、玉山、回山、长征已形成近10万亩浙东高山茶叶“金三角”。
  史籍有关记载
  根据《中国茶叶区划》,我国茶区大体上可分为:华南、西南、江南、江北四大茶区。而江南茶区则包括:浙江、湖南、江西、皖南、苏南、鄂南以及广东、广西北部、福建大部等地区。从有关史料来看,江南茶区各地产茶历史虽都有在秦汉至晋之间记载,但除天台山有明确“葛玄植茶之圃”外,均未见有类似记载。
  浙江产茶文字记载:2011年毛祖法主编的《浙江省十大名茶》一书中所配的“天台山上华顶归云洞”和“葛仙茗圃”两幅照片下标注:“葛玄(公元164-244年),三国吴高道,是炼丹家葛洪的从祖,世称‘太极仙翁’,于光和年间在浙江天台山上华顶归云洞前植茗炼丹,潜心修道。此处终年云蒸雾覆,露气氲氤。所产之茶终成‘帝苑仙浆’,被视为仙药。后人将葛玄在天台山归云洞前修道炼丹植茗之圃称为‘葛仙茗圃’。至今归云洞前仍零星散布着一些古茶树。”
  从台州目前查到的历史记载有:
  宋胡融《葛仙茶圃》诗:“绝巉匿精庐,苍烟路孤迥。草秀仙翁园,春风发幽茗。野僧四五人,脑绀瞳子炯。携壶汲飞瀑,呼我烹石鼎。风涛泻江滩,天籁起林岭。七碗鏖祁原,一水斗双井。我虽冠履俦,心乐祗园静。濯足卧禅扃,梦堕蒙山顶。”
  宋白玉蟾《天台山赋》:“灵峰古寺之或显灵异,古德圣僧之相传依钵。寒山、拾得兴国清之伽蓝。智顗、普明起定光之法窟。释子耘药,仙翁种茶。”
  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三·古迹考条记载:“茶圃,相传为葛玄种茶之圃已上在华顶。”
  清张廉元《天台山全志》卷之九·古迹条记载:“茶圃,在华顶峰旁,相传为葛玄种茶之圃。”
  清齐召南《葛孝先》诗:“仙公职司太极左,芝盖霓旌森旖旎。华顶长留茶圃云,赤城犹炽丹炉火。当年朝斗拜瑶坛,老君下贲从仙宫。自从冲举跨龙去,山中猿鹤吟风寒。顾随仙公游,襟怀一高旷。图佩五岳形,翱翔九天上。”
  清齐召南《盖竹山长耀宝光道院记》:“旧传东汉时,有陈仲林与许道居(君)、尹林子、赵叔道三人居山得道,吴·葛孝先尝营精舍,至今有仙翁植茶园,及礼斗坛故址。”
  清戚学标《台州外书》有:“茶出天台华顶者上……今传有葛仙翁茗园。”
  以上史料说明,“葛玄茗圃”,不是现代人杜撰出来的,作为一代高僧和高道的传灯和白玉蟾,他们的记载不可能是空穴来风,尤其是同为道教并被尊为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曾长期在天台山桐柏修道,他的“仙翁种茶”,从其上下行文来看是对史实的记述。因而,葛玄茗圃是当之无愧的江南讫今有文字可考的江南最早人工植茶之圃、江南茶与茶文化的源头,葛玄亦是讫今有文字可考的江南人工种茶第一人。
  现代科学之实证
  1997年,浙江大学茶学系韩国留学生李恩京,根据韩国《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公元1145年)中有关“兴德王三年(公元828年)冬十二月,遣使入唐朝贡,唐文宗召见于麟德殿,宴赐有差。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种籽来,王使植地理山(今韩国智异山)。茶自善德时有之,至于此盛焉。”及1982年,韩国庆尚大学林业系金在生教授在其《关于韩国传统文化民俗植物学的研究》一文中所说:当年大廉所获的茶籽原产于浙江天台山,大廉归国后将茶种籽播种在智异山双溪寺附近的记载,在童启庆教授指导下,进行为期三年的《中国浙江天台山和韩国智异山茶树比较形态学研究》研究,这可能是讫今为止,唯一一次以历史文献为依据,用现代自然科学手段加以实证的研究。
  结果表明,在42个比较研究项目中,天台山华顶归云洞与智异山双溪寺附近的供试材料之间无显著差异;天台山华顶西茅蓬与韩国智异山双溪寺的供试材料之间,3个项目有显著差异,1个项目有极显著差异,而天台山华顶西茅蓬与韩国智异山华严寺供试材料之间,8个项目有显著差异,1个项目有极显著差异,而且主要是叶、花形态的差异。故可认为韩国双溪寺附近是天台山茶籽的传播地,双溪寺也有可能是天台山茶籽的传播地,而华严寺则难以断定是天台山茶籽的传播地。
  该研究结果还表明,天台山华顶归云洞与西茅蓬茶树均属于进化型、中叶型栽培种,但在侧脉角度、锯齿对数、花冠直径等3项测定值比较中有显著差异,归云洞更接近于原始种。
  1999年时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家扬先生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古茶树专家虞富莲研究员和茶文化专家姚国坤研究员一起实地考察了天台山华顶归云洞前葛玄茗圃遗址,对现存的33丛茶树进行观察分析,并挖开洞口一丛茶树土壤,测量处于土层下10cm处的根径直径为14cm,得出属于进化型古茶树的结论。这与李恩京研究得出的属于进化型栽培种相一致。
  为此,王家扬先生撰写了:“葛玄茗圃,为三国吴时高道葛玄住山修炼时的植茗之圃,位于天台山莲花峰南麓归云洞前。是处终年云遮雾覆,雾气氤氲,更有连林云锦映缀其间,故其地之茗奇佳。历代贤者、学士、诗人,多有赞誉,诗云:‘仙葩发茗碗’、‘雾芽吸尽香龙脂’。陈隋高僧智者大师,宴坐华顶清修,当以茶供佛,参透茶禅一味。香传海外,开东瀛茶道之先声,誉为‘佛天雨露,帝苑仙浆’。今归云洞口有茶数丛,属进化型古茶树,相传为葛翁手植。他在仙山天台留下遗迹很多,此为其一。近年来,欧亚诸国,茶风日盛,东来天台山朝圣、考察、品茗者日增,深山佳茗,益发清香。今各界贤达同仁,群策群力,修整茗圃,扬我国粹,垂之永年,诚为美事。品茗之余,感慨良深。是为记。”的碑文,并邀请沈定庵题写“葛仙茗圃”四字,由天台县人民政府在归云洞前立碑予以保护。









欢迎光临 华飞户外 (https://x505.cn/) Powered by Discuz! X3.2